EN  ES
新闻资讯banner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资讯>行业动态

无痛分娩离百姓还有多远

发布时间:2013-7-24

无痛分娩离百姓还有多远

 

       由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麻醉科胡灵群教授发起的“无痛分娩中国行”日前在上海拉开帷幕,来自美国、加拿大的50余位麻醉、产科、护理、新生儿、产前教育志愿者组成团队,奔赴中国西南部各站点进行了一周的临床实践指导。其主旨是:从循证医学入手,在麻醉、护理、产科、孕产妇教育、医院管理等方面,全面帮助我国推进无痛分娩工作。该活动从2008年开展至今,已经到到过华东、华南、西南等地的14家医院。

  无痛分娩技术,无需添置昂贵的设备,涉及一年2千万产妇,但国内开展的医院却屈指可数。网上只要有讨论无痛分娩的地方,就一定有人问:“哪里有无痛分娩?”“能有人晒晒无痛分娩的经历吗?”能谈上一点无痛分娩经历的人,往往被人问个不停。有这种经历的妈妈还真不多。而让更多产妇享受到无痛分娩,仍有不少障碍。
  障碍1  
  误认为剖宫产可避免产痛
  场景:孕产妇及其家属不了解椎管内分娩镇痛(简称无痛分娩)。如一位河南产妇在丈夫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,选择了剖宫产。“中国行”重庆站有一位不能忍受产痛的妇女,坚持要求用剖宫产结束分娩。但在中外医护人员的耐心解释下,最终采用无痛分娩顺产。
  据了解,剖宫产和常规手术一样,孕妇签字即有效,而无痛分娩需要孕妇和家属双签字。
  胡灵群:根据对石家庄近两万名产妇的调查数据推算,如果中国的无痛分娩率达到50%,把降下来的剖宫产人数按死亡率减少10倍(根据美国2008年的研究结果)计算,一天将减少4位母亲的死亡(以2008年34/10万的产妇死亡率计算,减少产妇死亡率25%)、两位重大并发症伤害,卧床不起的母亲重大并发症率减少5倍。上海曾经有个研究,把上世纪90年代的剖宫产死亡率和文革中的阴道产死亡率作了不恰当的比较,得出的结论是“剖宫产增加两倍死亡率”。此结论误导了大众,让人轻视了剖宫产损害的严重性。
  障碍2
  产前教育少且不到位
  场景: 在广州的一产房里,有4位待产妇。尽管专家们不断与她们沟通,但还是没有一位愿意试试无痛分娩。“中国行”2008年6月8日第一天只等到一位产妇。这位产妇用了全程美式分娩镇痛分娩后,她的“事迹”传遍了全院产科病房,后几天志愿者终于忙得不可开交。
  陶为科(美国得克萨斯西南大学医学中心教授): 国内孕妇的心理是,如果能忍受宫缩时的疼痛,就不愿意无痛分娩。中国母亲很伟大,怕宝宝受伤害,宁愿忍受痛苦。这与我们的孕期宣教不到位有关。
  民众当中会有很多人对于疼痛时是否需要镇痛心存疑虑,误认为生孩子就必须痛,不痛在生产过程中可能生不出孩子,疼痛是必须经历的过程。其实,大量循证医学临床研究已经给了明确的答案:椎管内镇痛避免了全身用药,药物不通过血液的,到达胎儿的麻药非常微量。而且,这种镇痛方法镇痛完全,能减少产妇神经内分泌改变,增加胎盘血流,减少代谢紊乱,改善胎儿内环境,减少死亡,利于哺乳,可总体提高母婴的安全性。
  胡灵群: 我们用石家庄的“分娩镇痛达到50%后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”的数据推算,在全国范围内,将能在一个小时内拯救一位新生儿。这是对“剖宫产是为了下一代”说法的反证。
  研究发现,疼痛对人类有害。疼痛的剧烈程度排位:第一是灼烧,就是手指头放在火里去烤;第二是产痛;第三是肾绞痛和胆绞痛。美国妇产科学院2003年明确指出,医护人员放着如此有效安全的镇痛手段,面对这么剧烈的疼痛不理不睬是不道德的。世界卫生组织也把疼痛作为第五生命体征。
  宣教,尤其是到位的宣教是一件大事。为此,中国行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科普书籍,《你一定要知道的无痛分娩:来自哈佛的完全解答》和《你一定要知道的无痛分娩: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》。
  障碍3
  镇痛与其他方法主次不分
  场景: 水中分娩、打水针、香疗,还有呼吸法、陪产法、导乐法等,在一些医院被积极开展。国内一部分学者极力推崇完全的、非医疗干预的分娩方式。
  胡灵群: 这些都属于各学派观点,在全世界各地都有,也是医护工作者尽心尽力为减少产痛而做的各种努力。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,只是具体做法不同,有效性不一样。
  简而言之,分娩过程中产痛只是其中一个问题,精神情感上的压力也需要一些相应的对策。例如,椎管内分娩镇痛的操作需要时间,几个病人同时需要分娩镇痛时,这种等待是非常漫长的,要有些办法(如呼吸法、注意力分散法)来解决。有些禁忌症,比如出血性疾病产妇,用椎管内分娩镇痛容易产生血肿、瘫痪,需要有一些备选的方案镇痛。或者,在没有确定产程是否启动时,待产妇可能有些非常不爽的疼痛,可选用静脉阿片类药物镇痛。
  然而,大量研究发现,这些办法在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上,注定不能成为分娩镇痛中的主流。一家上海的妇幼保健院在启动了椎管内分娩镇痛后,传统经营的水中分娩比例明显下降。
  障碍4
  临床经验和认识不足
  场景: 在广州南方站,一产妇妊娠足月,有剖宫产史,前置胎盘,术中失血6000ml。产房却没有麻醉人员、麻醉设备和器械,也没有麻醉药物,对待产孕妇没有任何安全防范,产妇饮食也没有限制;在重庆站,一位产妇会阴修补时晕厥,另一位产妇宫颈痉挛、胎头嵌顿……
  陶为科和Cynthia A. Wong: 产房需要配有麻醉机,并且24小时通电,备有抢救设备和药品,交接班复查清点。麻醉医生24小时进驻产房,并对每一位等待分娩的产妇全面了解病史体检和化验检查。高危孕妇产前要有新生儿医生、麻醉医生和产科医生会诊,并制订了分娩计划和各种必要备用措施;必要时还要有放射介入等科的医生参与。孕妇在待产入院后,手臂留有留置针,以便急救。要有严格的胎心监护。
  胡灵群: 由于没有模板、没有经验、没有眼见为实,医护人员不相信全程无痛分娩。有些人误以为椎管内分娩镇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,可随意配方,对镇痛不全视而不见。
  专业人员的片面认识,让自己和产妇都相信不痛是不可能的。大家没有理智地看待无痛分娩与所有临床介入一样,利弊之间只有一步之遥。口口声声说无痛分娩有很多副作用,却又没有苦心经营去避免。产科医生、助产士反复强调已经过时的产程定义。医院没有上级的文件,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……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上面各种不规范的场景。为此,“中国行”除了进行培训外,还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《循证临床麻醉学》和《产科麻醉原理和实践》、《Chestnut产科麻醉学》(中文版),以期传播专业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