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  ES
新闻资讯banner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资讯>行业动态

56青年干部“基层行”:“放下官架子学会负责任”

发布时间:2013-8-17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3年7月1日,在河南新乡长恒工业区驼人集团厂区内,刚刚下过一场急雨,让这个下午更加闷热。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(以下简称“中国残联”)直属机关团委书记闫洪丰兴奋的心情。作为队长,他带领一支56人的队伍,将在这里进行为期5天的“根在基层、中国梦、心教育”之旅。

  “这是我带队规模最大的下基层活动。”他说,“56人中,既有来自残联机关的青年,也有来自中央国家机关13个部委的干部,还高校学子、青年教师、心理专家等。”实践活动的主题为“心教育”。按照闫洪丰的规划,团员们首先前往位于河南新乡的一家残疾人福利企业,与基层残疾人员工同吃同住、同工同勤。

  “目的在于,从不同层面激发青年干部和学子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,塑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,更好地适应当下和未来的工作及生活。”闫洪丰说。

  谁才是需要帮助的人?

  带领这支庞大的队伍下基层,是个大工程。

  一开始最令闫洪丰和团员们揪心的是两位特殊的参与者。一位叫黄阳光,5岁时,他因触摸高压电而失去了双臂,目前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专业舞蹈演员。另一位叫刘延辉,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盲人吉他手。

  团员们的首次会面是在火车站。“当时定在那里集合。第一次碰面,黄阳光便把大家‘镇’住了。”闫洪丰回忆道。来自残联系统的青年王菊同样对这一幕印象深刻。在这个团队中,原本她被分配的任务是“当黄阳光的双手”。“可事实上,哪里是我照顾他,他才是个会照顾人的绅士。”王菊说。

  王菊记得,7月1日列车即将出发前,黄阳光出现在了候车室。“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冲上前去帮他拉行李。”她说。然而,黄阳光非常礼貌地回绝了她的第一次帮助。

  “这时,我才注意到,他的行李箱拉杆上绑了一根很长的绳子。他把绳子挂在肩膀上,潇洒地拉着行李。当时我的心颤了一下,除了佩服,还有感动。”王菊回忆说。

  黄阳光提行李的方式让所有队员感到吃惊。“之前大家都没有跟这样的人接触过,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拎行李没有双手是不行的,一定是随时需要帮助的。可见了阳光,大家的想法瞬间改变了,他给大家上了‘心教育’第一课。”王菊说。

  几小时的车程很短暂。很快,调研团到达了目的地:位于河南新乡的一家以残疾人员工为主体的医疗器械企业。

  行程安排非常紧凑,当天下午,团员们参观厂区、了解环境、彼此熟悉。第二天,大家分为几个小组,走上了各个岗位。工作结束后,大家还要集合,谈感受、谈心得,并参与心理素质拓展活动。

  虽然帮助被拒绝,王菊仍不敢远离黄阳光。她一直默默跟在他身后,随时准备“搭把手”。拓展活动中,王菊依旧和黄阳光分在一组。

  “最难忘的是盲行体验。做这个游戏是为了让大家切身体验盲人朋友的不易。两个人一组,其中一个人要把眼睛蒙上,由另一个人带着穿越障碍。蒙上眼睛后,我的心里很不安,生怕摔跤。黄阳光一直在鼓励我‘不要怕,我一定能当好你的眼睛’!”她回忆道。

  按照游戏规则,队员之间不能通过言语交流,只能通过肢体语言传递信号。盲行体验过程中设置了很多障碍,比如上下楼梯、穿过弯道、越过凳子、绕过桌子等。由于黄阳光没有手臂,王菊很担心他难以告诉自己障碍物的信息。

  “但是,黄阳光总能想出解决办法。当遇到上楼梯时,他会用小小的肩膀做出向上提的动作;下楼时,他的肩膀又会放下去;遇到平地,他就把肩膀放平;遇到障碍,他便抖动肩膀给我提示。他的办法让我们很快建立起互信。”王菊说。

  王菊记得,那几天,黄阳光帮助自己的地方还有很多。“平时我喜欢提手包,阳光发现了就会很‘绅士范儿’地主动帮我。我想拍照,他就会坐在地上,用双脚举着相机。这些天下来,真不知道是我帮他,还是他帮我。”王菊笑言。

  时刻保持“敬畏感”

  在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行程中,来自国务院法制办的青年干部江涛认为,自己在岗位体验环节收获最多。他体验的第一个工位在搬运环节。“我要做的是把箱子搬运出来,码放好,再用车子运输到解析库。然后把箱子卸下,再搬到打包机上打包,最后送去消毒车间。”他说。

  这个过程描述起来非常简单,可是直到操作时,江涛才明白:自己的双手根本不听使唤。“就不说来回搬箱子,我的体力能否撑住了,单是打包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环节,我就失败了很多次。”他回忆道。

  江涛记得刚进入打包车间时,还曾暗自庆幸:这活儿真简单,不就和邮局打包裹一回事吗?操作起来,他却接连失利。

  “首先箱子放在哪儿很重要,不是你随便往上一扔就行了。其次,打包带怎么穿、使用机器时手上该使多大力气,都有讲究。”他说,“失败几次后,我由衷地佩服刚才教我们的师傅。他‘唰唰唰’几下子,就能把散开的箱子包得很整齐,好像手指上长了眼睛。”

  更让他震撼的是,这个岗位上有不少身体残疾的工人。他们在机器前,动作整齐利落,打出的箱子个个方方正正。“再看我自己身边歪歪扭扭的箱子,真是惭愧。”江涛说。

  打好包,下一个环节是将货物搬运至消毒车间。“我们将货物整齐码放在集装箱里,关上门消毒。半个小时后,再把东西搬出来,拿去填写合格表。”他回忆道。

  这个过程是对体力的极大考验。每个箱子大致有15斤重。为了避免货物损坏以及最大限度地装箱,货物的搬运、码放都有严格的操作程序。江涛和其他3位工友,站在搬运车和集装箱之间,像击鼓传花一般传递着货物。

  “一开始倒不觉得辛苦,可是10分钟左右,我就感觉胳膊和腰开始酸痛了;半小时左右,我觉得已经提不起胳膊了。”他说。1个小时后,江涛记得自己“只剩下了一个念头,就是找个地方躺下”。

  然而,这样枯燥、辛苦的工作却是工人们每天的常态。“我平时坐在办公室里,时间一长还会觉得工作辛苦、枯燥。可是这些基层的工作者,尤其是残疾工作者,他们既要克服身体的障碍,又要克服工作的单调乏味,他们能坚持多久?他们的日子会过得快乐么?我真是想不明白。”江涛坦言。

  在之后的环节,通过跟基层的残疾员工座谈,江涛找到了答案。一名残疾人员工告诉他:“我也知道自己的工作很单调,但每当我做出一个小零件时,都会感到自豪。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,就不会感觉枯燥了。”

  “从简单枯燥的工作中找到伟大的意义,全凭那一颗乐观、知足和奉献的心啊。”听了这番话,江涛不无感慨地说。

  这正是闫洪丰筹划这次活动的重要目的。作为一个在残联工作十余年的“老人”,他有一点深刻的体会:“残疾人外在的弱势往往铸就了他们内心的强大,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力量,能给人震撼和启迪。所以,我希望通过这次交流,让更多青年干部得到历练,不单是身体劳动的历练,更是心灵成长的历练,从基层群众中获取力量。”

  做个有“人情味”的干部

  闫洪丰常说,自己对基层的感情很深。他出生于安徽北部的一个农村家庭。“我的家庭生活就是基层生活。”他笑称。

  中学时期,为了去远处更好的中学读书,他只能每天住在教师办公室。“午饭和晚饭就啃两个冷馒头。”他回忆,“冬天要洗脸,得把冻住的水面敲碎,才能用水。现在回想起这些经历,我觉得都很值得。正是这些让我养成了能吃苦的性格。”

  2003年,闫洪丰正式进入中国残联工作。起初,他只是残联机关的一名小干事。“当时我们的办公地点在长安街,住在南三环。我自己又在北五环报了心理学课程班,每天晚上都要上课。”他说。

  于是,每天6点一下班,闫洪丰便会骑着自己破烂不堪的自行车,从长安街赶到北五环。“晚上来不及回宿舍就在单位打地铺。好在原来吃过苦,对我来说这都不算什么。”他说。于是,那几年闫洪丰有了个新称号:风火轮。“因为别人坐公车、打车经常没我骑自行车快。”

  正是基于个人成长经历,进入机关工作后,闫洪丰始终认为:基层历练是干部成长的重要一课。于是,2008年汶川和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,他第一时间主动请缨,前往四川、青海等地基层调研工作。2008年,回到残联机关不久后,他便积极筹备青年干部下基层活动,并先后成功举办了三次。

  “今年是规模最大、人数最多的一次。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更多青年干部、学子对基层心存敬畏,建立感情。”他说。

  对于他的观点,江涛深表赞同。“有的干部被认为不会说话、不会做事,为什么?我认为就是因为没在基层干过。”他说,“天天闭门造车,你说的话别人肯定不爱听甚至听不懂。而且,天天在办公室里,不和基层工作接触,思维和眼界必然有局限性。”

  “如果对基层缺乏了解,即使将来国家真的需要你进行社会管理、制定政策,你又如何作出切中要害的决定?即使是实施和执行政策,如果不了解政策制定的初衷、基层的真正需要,又怎么能达到最好的效果?”闫洪丰说,“你不能只活在空中楼阁里。”

  “我感到,基层群众是很讲人情味的。你和他们说一样的话、做一样事、吃一样的东西,大家坐下来聊天,他们就会讲心里话。如果像有的干部天天打着官腔,老百姓表面不说,心里肯定有看法,和你说起话也不可能毫无保留。”江涛说。

  “既要放下官架子,又得学会负责任。这才是我们该做的。如果此行能让大家收获这些,我就非常满足了。”闫洪丰说。

 

来源:中国青年报

责任编辑:侯哲

huaxia.com/xw/dlxw/2013/08/3469263.html